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 > 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时间:2024-10-05 17:15:15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篇1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两篇短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并能从中受到启发。

2、学习两篇短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并比较两篇短文的差异。

3、掌握两篇短文的论辩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目的要求1、2

教学难点:目的要求3

三、教学时数:

二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教学目的要求:

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比较两篇短文的差异。

4、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目的要求1、2

教学难点:目的要求3、4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1、预习:看注释,试译全文;编提纲,试背全文。

2、简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全书共七篇,计261章,约35000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告子》。

3、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接力赛诵读课文,后教师范读。

(2)教师巡视,释疑点拨。

(3)对照书下注释,学生独立思考,逐段疏通并翻译。

4、概括课文的中心论点。

5、同桌学生编写结构提纲。

6、课文重点论述了“人和”的重要性,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例子,举例论证。

7、提问:

(1)本文论述的是不是军事问题?孟子是否主张打仗?

(2)本文论述的作战目的是什么?

(3)第一段和第二、三段之间是什么关系?二、三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8、整理:

(1)通假字:“畔”同“叛”。

(2)文章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字词:多音字:夫;一词多义:利、道、池、兵、之、而;古今异义:亲戚、去。

(4)词性活用:域、固、威

9、小结:这篇课文运用了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论述了“人和”对于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从而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意义。

10、作业:

(1)、领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2)、预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并简要比较两篇短文的差异。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二、教学重点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学习文言文的关键是诵读。特别是像《孟子》这样富于文采的文章,诵读显得尤其重要。可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引导学生美读课文,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讨论点拨法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播放视频《雍正王朝》的主题曲,歌曲的.主题即得民心者得天下。20xx多年前的孟子也曾经提出过相同的观点。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孟子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

二,资料助读

孟子与《孟子》: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生活在社会的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庖páo有肥肉,厩jiù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为“亚圣”,与孔子合称“孔孟”。

《孟子》: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言论和政治活动。是儒家经典之一,共七篇,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南宋的朱熹将《孟子》和《大学》《中庸》《论语》并称“四书”。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复习逐层论证的写法;

2、体会在叙述和议论中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

3、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教学重点]

1、对“和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

2、复习逐层论证的写法。

[课型、课时]

导读课 ……此处隐藏7810个字……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活动4【练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孟子的故事?

2、你知道历史上或生活中的哪些例子印证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这一古训?你知道哪些有关“人和”的谚语?(设计意图:促使学生学以致用,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的情操)

活动5【作业】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完成背诵和本课练习。

2、预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记得有首歌曲是这样唱的:“数英雄论成败,古今谁能说明白,千秋功罪任评说,海雨天风独往来,一心要江山图治垂青史,也难说身后骂名滚滚来……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看江山由谁来主宰……” (同时播放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主题曲)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与鉴赏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孟子写的政论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知的电视剧插曲导入,有效地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导入新课)

活动2【讲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了解孟子及其主要作品政治思想主张,了解本文写作背景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有关资料,对孟子其人及思想政治主张有基本的认识,便于理解课文。)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扫清字词障碍,圈出生字并结合注释进行注音;熟读课文,(设计意图: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不以录音、教师的范读替代学生的体验。)

2.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视频,学生听读, 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3..教师稍作朗读指导,学生齐读课文。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读中涵咏。)

(四)结合检查预习情况,掌握字词

课堂上学生质疑,生答,师启。解决重点字词。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积累文言知识。

补充重点字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把握本文词语的基础上学习古汉语知识,总结规律性的 知识学习方法。)

(五)整体感知

1、在前三段中,孟子讲明了什么观点?

2、第一段与二三两段在结构上构成什么关系?

3、你能说说为什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分析课文结构学习论证中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来证明论点)

活动3【活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六)、1、学生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2、抽样提问后其他学生补充,教师评价总结。

附参考答案:

(1)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

(2)二三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3、注意下列词语:

“故曰”,在文中起承接作用。“故”一笔概括了上文三段,“曰”总领发起下文议论。“君子”即文章中所说“得道者”、

4、归纳全文

1、提问: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2)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活动4【练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孟子的故事?

2、你知道历史上或生活中的哪些例子印证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这一古训?你知道哪些有关“人和”的谚语?(设计意图:促使学生学以致用,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的情操)

活动5【作业】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完成背诵和本课练习。

2、预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篇6

一、直接导入

二、确立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背诵、理解词句,把握文意。

2、理清文章行文脉络,把握相关文体知识。

3、理解人和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教益。

三、简介作者、作品

1、学生交流积累。

2、出示孟子《孟子》知识。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

引导学生注意:读音停顿、重音节奏。

2、随师齐读课文──巩固、体会。

3、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议论的中心。

五、翻译理解文意

1、出示重点字词、句──交流。

2、请学生质疑、补充。

3、重点检测。

六、朗读巩固──男女生分读

七、深入研析

质疑:

1、文章怎样论述文章中心论点的?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行文条理。)

2、在第一个事例中,哪些词最能突出天时不如地利?

3、第二个事例中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4、提纲试背

5、举完两个例子后得出什么结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道与人和有何关系?

7、战争与治国,哪个是作者最想表现的.?为什么从战争入手?

八、一分钟试背、涵咏

九、结合现实、历史,请学生再举一两个例子证明人和的重要性

十、小结

十一、诵读中结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