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的人》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的人》教案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活”与“死”的深刻含义。
⑵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反复抒发感受的写法。
⑶品味诗歌形象、意味深远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加强学生个性化的情感体验,从而带动对诗歌的理解品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树立正确、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设想
㈠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⑴对比的手法。
⑵形象的语言,深刻的哲理。
2、难点
对两种人生态度的认识,对人生意义的参悟。
㈡课时安排1课时
㈢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㈠链接生活,入其境。
1、播放视频。
2、教师导语。
㈡诵读揣摩,感其情。
1、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自由诵读(要求把握节奏、重音等,读出抑扬顿挫)。指名朗读。
3、感受诗中激情。
你刚才是带着怎样的感情来朗读的?
㈢捕捉品味,明其意。
1、诗歌副题为“纪念鲁迅有感”,请在诗中找出暗指鲁迅先生的诗句。
2、进而回忆鲁迅先生一生中重大的转折事件,感悟鲁迅先生伟大的人格力量。
3、捕捉诗中的意象,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诗歌是用具体的形象思维的,读诗要抓住意象,闭上眼睛,有哪些感受最深的`形象浮现在你的眼前?
㈣联想延伸,悟其理。
1、诗的副标题为“纪念鲁迅有感”,为什么以“有的人”为主题?
2、在历史或现实中,有许多流芳百世、永垂千史的人物,这首诗唤起了你的哪些联想?
㈤激情诵读,抒其志。
学生设计中选方案:
[方案1]女生齐读每节诗的前两句,男生齐读每节诗的后两句。领会诗中的对比、反复手法。
[方案2]领读第一节,女生齐读后六节的前两句,男生齐读后六节的后两句。领会诗的总分结构。
[方案3]领读第一节,女生齐读二、三、四节,男生齐读五、六、七节,对应朗读,明确诗中的对应。
老师设计
[方案4]教师诵读题目、作者,一女生领读第一、二、三、四节的前两句,一男生领读第一、二、三、四节的后两句,然后女生齐读五、六、七节的前两句,男生齐读五、六、七节的后两句,最后全班齐读第一节。
《有的人》教案2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指导朗读,体会该诗强烈鲜明的爱憎之情,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并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二)能力训练点
1.体会诗歌语言的精炼,理解诗句的含义。
2.体会该涛融情于诗、融理于诗的特点,说一说该诗的情与理。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四)美育渗透点
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美的情操,明白为人民服务的人在人民中永生的道理,塑造自已美好的人生。
二、学法引导
1。标题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
2。分句读,分段读、对照读等灵活多样的朗讲读等灵活多样的朗读手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对比的手法及前后对照的结构。
(二)难点
深刻理解诗歌丰富的思想性。
(三)疑点
诗歌未三节能否去掉?这三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四)解决办法
重点主要通过学生的朗读、思考、讨论解决,对于难点和疑点,在学习时教师应进行方法的引导与适当的点拨。
四、课时按排
1课时
五、教学用具
录音机、朗读磁带。
六、师生互动活动没计
1.教师分层指导学生朗读,学生在正反复朗读的训练中读出诗歌的情。
1.教师精心设计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明确诗歌中的理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反复朗渎,体会诗歌爱憎分明的感情。
2.学习对比手法,体会对比的好处。
3.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中所寓含的道理。
(二)整体感知
《有的人》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的。但这首涛又非一般的悼卓念性文章,文中运用对比手法,将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进行对比,歌颂了鲁迅先生以及像鲁迅先生一样的人。
(三)教学过程
1.以介绍诗歌的般特点导入本文学习。
诗歌作为文学的一大样式,其特点有:高度集中、高度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和着感情,想象丰富,语言凝练、形象,音调和谐,有鲜明的节奏和韵律,新诗般分行排列:这是诗歌的一般特点。具体到某一诗歌里,其特点又是:丰富多彩的,各不相同。
引导学生阅读预习提示:看第一段作者介绍,要抓住姓名、出生时间、什么地方人、评价、作品五个方面去了解作者。看其他各段,主要了解本诗的特点、背景。提示概括本诗特点有四:(1)富有哲理性。(2)语言凝练有力。(3)采用对比手法。(4)用形象的语言发议论讲道理。
2.学习正文,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和理解诗歌的深刻内涵和特点。
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体会诗歌朗诵的轻重、缓急、分节、节奏处理及本文思想内容。范渎后,要求学生将诗中八处有的人分别改换成具体的某种人、某类人,提醒改时,要注意结合上下文,尽量准确。
明确:改换要具体、明确,注意措词,有定的概括性;可改成:被人民憎恶的人,被人民爱戴的人,残酷剥削人民的`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妄想流芳千古的人,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鱼肉人民的人,造福人民的人等。
学生改后,抽学生根据自己所改朗诵全涛,朗诵后学生一起评议。然后,再分组齐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3.分析对比写法,引导更深入地钻研课文。
提问:文中八处有的人可以分为几种类型?
明确:两种人,对人民有利的人和对人民有害的人;
提问并引入讨论:①前四节是从哪四个方面写出了两种人的不同?②后三节与前四节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后三 ……此处隐藏19381个字……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部分(第xx节)
第二部分(第xx节)
第三部分(第xx节)
6、我有几个问题要与同学交流
(二)合作探究
阅读提示: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怀念的思想感情。
1、第一节诗中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各有什么含义?
2、这首诗从哪些方面把两种人作了对比?如何进行对比的?
3、体会“骑在人民头上”和“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中“骑”和“俯”字的妙处。
4、“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你如何理解这节诗。
5、对比是这首诗歌的主要写法,有什么作用?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出一个什么道理?
7、这首诗是纪念鲁迅的,为什么不直接以纪念鲁迅为题,而取名为“有的人”?
(三)拓展延伸
某xx人
——泰戈尔
你的天性是忘掉自己
我们心中却把你牢记
你总是爱把自己隐匿
我们的爱戴使你发射光芒
你把发自心灵的光芒
带给那黑暗的东西
你从不寻求名声和崇拜
可是xx爱之神发现了你
1、这首诗所赞美的你和课文里的“有的人”有哪些相似的美德?
2、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但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四)相关链接
臧克家xx(1905~20xx)他自幼受祖父、父亲影响,打下了良好的古典诗文基础。1925年首次在全国性刊物《语丝》上发表作品,署名少全。他创作的《难民》《老马》等诗篇,以凝练的诗句描写了旧中国农民忍辱负重的悲苦生活;长诗《罪恶的黑手》揭露了帝国主义的罪恶和伪善的面目,这些诗是他早期诗歌的代表作,已成为我国现代诗史上的经典之作。他除了有意识地学习古典诗词的结构方法,形成凝重、集中、精粹的风格之外,还苦心追求词句的新颖、独到、形象化,但又不失平易、明朗和口语化。
建国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其中《有的人》《毛主席向着黄河笑》等作品,多次被选入语文课本。《有的人》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着。事实上,这一主题已超出了歌颂鲁迅精神的范围,而将读者引入对人生的更深层的思考。语言朴素、对比强烈、形象鲜明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臧克家同志的作品多次获奖,曾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20xx年10月,他被世界诗人大会和世界艺术文化学院授予荣誉人文学博士;同年12月,获第七届今世缘国际诗人笔会颁发的“中国当代诗魂”金奖。
《有的人》教案15教学建议
课文主题
“有的人”这个题目包含了诗中所写的两种人:即作者歌颂、赞美的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作者揭露、批判的是一切反动派。联系诗的副标题,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是以歌颂、赞美为主旋律的。这首诗主要采用对比的写法,也就是把揭露和批判作为歌颂与赞美的一种反衬,在鲜明的对比中,抒发作者的感情。
思路结构
这首诗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生的感受入手,提出了生与死的辩证观点。
第二部分(第2、3、4节),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
第三部分(第5、6、7节),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小结: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开掘,形成了以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抒情主线。
对比的写法
这首诗的每一节一反一正对比,使正反面人物对立得更为鲜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一、生死价值的对比。
第l小节中,前一个“活着”指人还在社会上生活,“死了”是指其精神已死。后一个“死了”是指人已离开人世,“活着”是指其精神不死。反动统治者“活着”,不过是行尸走肉,毫无价值;革命者“死了”,却虽死犹生,精神永存。
二、对待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
第2一4小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
A、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
B、不知羞耻地为自己歌功颂德,妄想“流芳万世”;
C、残害人民,养肥自己。
诗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
A、“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B、“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
C、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三、人民群众对两种人态度的对比。
第5一7小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
A、“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
B、“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
C、“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诗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人的称颂:
A、“永远记住他”;
B、“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C、“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通过以上3种对比,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不同的人生观,显示了人民群众强烈的爱与憎,从而很好地突出了诗的主题。
前后呼应的结构特点
一、弄清全诗哪些小节之间存在着呼应关系:
1.第五小节呼应第二小节
2.第六小节呼应第三小节
3.第七小节呼应第四小节
二、体会这些呼应所起的作用:
1.深化所表达的主旨。
2.使全诗形成有机的统一体。
难点解析
1、“有的人”指哪些人?
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两句诗该怎样理解?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躯壳活着,他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一个“死”宇却表达了作者的惋惜的怀念之情,第二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活”宇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文档为doc格式